聚焦两会丨市政协委员:广泛凝聚共识 汇聚发展合力

来源: 儋州融媒全媒体 作者:林晓云 点击:12859 收藏
1月6日,政协第十一届儋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市图书馆举行开幕大会。12位市政协委员在会上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紧扣儋州洋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资政建言,为加快建设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儋州实践共谋良策。
 
 
 
羊学裘委员(代表致公党儋州市基层委员会):
加强儋州洋浦高校建设
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2022年5月9日,《中共海南省委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公布实施。然而,在儋州洋浦一体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儋州高校建设薄弱、人才培育体系不完善的状况尤其凸显。我认为,儋州应加大高校建设(特别是符合儋洋一体化长远发展的应用型大学),落实学科建设考核,汇聚各类优秀人才,聚力产出重大成果以及培育学科发展特色。

 
建议:
 
一、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儋州市应重点布局与现代物流枢纽网络建设相关的专业,同时强化供应链创新,推进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开设能源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应用学科。
 
二、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建立健全与高水平教育开放相适应的高校外事管理体系,探索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双向交流的留学支持新机制,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规范来华留学生管理,推进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课程建设,提升来华学历学位留学教育质量。
 
三、加大高校建设投融资体系。设立儋州洋浦高校发展投资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同时创新投融资机制,出资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产业投资基金,形成政府和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合力。其次,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企业、社会加大投入,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力支持儋州高校建设。
 
李秀龙委员(代表市政协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
挖掘“儋州八景”历史内涵
拓展文化旅游资源
“儋州八景”是指儋州在清朝时期的八个主要景点,蕴含儋州深厚的自然和人文内涵,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两宋,繁荣于明清,衰退于民国,承载了千年古郡的地方文化,是儋州特色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建议:
 
一、组建“儋州八景”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领导机构, 将打造“儋州八景”文化品牌纳入儋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景区整体性保护利用。
 
二、制定“儋州八景”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以“儋州八景”为重点,合理规划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三、挖掘历史故事,组织专家队伍通过文献查找和实地走访调研,全面收集“儋州八景”各景点的故事传说,提升“儋州八景”文化内涵。
 
四、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及社会力量参与景区投资运营,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参与合作开发。
 
五、做强“儋州八景”文化产品,围绕“儋州八景”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品,以及围绕“儋州八景”组织拍摄影视片、雕塑艺术品等,培育旅游新业态。
 
六、打造“儋州八景”旅游专线,增加客流量及游客在儋州游览的时间,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方面的发展。
 
七、拓展宣传渠道,出版“儋州八景”宣传册,推出“儋州八景”系列文创产品,创立“儋州八景”社交媒体矩阵号,拍摄“儋州八景”系列短视频。
   
符文秀委员(代表儋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加快环新英湾区域规划建设
打造海南经济增长“第三极”
 
环新英湾地区作为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存在问题:一是用地零碎,适宜发展建设的用地不多,不利于集中建设。二是区域交通有待加强,与海口、儋州、环湾内部道路尚不健全,局部地区交通拥堵严重,公共停车场等设施有待加快建设,以及招商引资存在困难还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
 
建议:
 
一、加快规划编制,从战略和总规层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对于构建环新英湾地区和打造海南“第三极”目标的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蓝图,确保规划落实“生态城市”“港产城科一体化”“多元文化共生”和“智慧城市”等先进理念落地实施。
 
二、加大力度投入公共交通设施构建,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争取专项资金,投入到公共交通设施的改善,先将新区的“骨架”构建起来,便于人流物流的流通,加快落实高铁提速、货运专线规划和洋浦那大直通直联客运线等专项规划,加快论证洋浦至马井第二通道论证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方案。
 
三、提升产业招商落地效率,从政策支撑中找寻发展的目标方向,做足产业招商一条龙服务,从规划引领到营商环境的提升,通过先租后售、标准地块出让、项目“带方案出让”等多措并举手段,促进项目实施落地效率,拿地即动工。
 
四、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引领发展,补齐现有缺失的公服设施,加大康养机构招商力度,加快洋浦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所的落地,促进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持续发展壮大。
 
 
 
李文才委员(代表台盟儋州市支部委员会):
加大环新英湾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
 
关于环新英湾建设中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主要涉及海南新英湾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峨蔓火山海岸省级地质公园两个保护区。在儋洋一体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遵循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制定相应修复目标与具体规划建设任务,使我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更加合理协调。
 
建议:
 
一、尽快划定两个保护区和功能区划,以及市资规局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加快编制《儋州环新英湾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二、坚持保护与利用开发相结合,科学规划火山海岸及红树林生态资源,在有序推进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加强自然岸线保护管控、全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方面相互支持、配合。
 
三、健全保护区专门管理机构,扩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素养。
 
四、引导保护区内产业升级,将红树林景观、火山海岸、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资源与休闲游览、美食、特色产品人文活动相结合,实现保护区内转产和增加就业。
 
五、加强监控装备建设,提高管理效能,利用现代化监测技术手段,评估湿地的面积变化情况、湿地生态健康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对重大威胁作出预警。
 
六、退塘还林和还湿要并重,坚持生态修复的原则,在修复红树林的同时也要留有足够的水鸟栖息地。
 
七、宣传湿地、火山海岸知识,组建专业化的保护宣教队伍和志愿者队伍,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广大公众认识和理解保护工作,进而支持保护工作。
 
吴素丽委员(代表民盟儋州市委员会):
发展基础教育
夯实儋洋一体化发展基础
 
儋州洋浦两地基础教育发展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发展结构不平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较多等问题。
 
建议:
 
一、调整完善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出台《儋州洋浦中小学发展和建设规划(2022-2035)》,明确近中远期发展目标;高起点规范那大城区、滨海新区、新英湾新城的学校建设,规范社会力量办学。
 
二、推进城区、校际之间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大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改进管理模式。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明确校长责任,推进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改革。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加强校长、教师、教研三支队伍建设,做好校长的选拔、培养、管理、考评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儋州洋浦教育系统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实施办法;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优化教研队伍结构;列支专项经费,强化教研员培训工作;加强学校教科室建设,壮大科研型教师队伍,提升教育发展核心竞争力。
 
六、对标自贸港,依托与武汉外国语学校的合作,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洋浦外国语学校打造成优质名校,创办现代优质高端教育。
 
谌振委员(代表民革儋州市基层委员会):
重点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助推儋州乡村振兴
 
目前,儋州农业科技人才主要为“农业技术型”人才,他们在农村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存在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学历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等。
 
建议:
 
一、重点培养引进农业技术人才,应明确培育着力点,共同出台有助于乡村农技人才培养引进的政策,确保乡村人才培育引进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完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构建起良好的乡村创业环境,积极鼓励社会贤达返乡做贡献。
 
三、设立农村人才培训基金,将农村人才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做到专款专用。
 
四、建立乡村人才培育基地,围绕儋州地方特色产业开设“产业办学”,实行“订单教育”,重点培养擅长技术和信息管理的人才,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五、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政策,针对引进人才,制定有激励性的招聘制度、薪资制度、考评制度、晋升机制和人才发展方案。同时,培育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并对在农业科技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他们的事迹开展宣传报道,营造尊重乡村农业人才的良好氛围。
 
吴文平委员(代表民建儋州市委员会):
打造儋州市互朕网一站式服务平台
 
儋州市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成企业开办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了企业开办事项“一次登录、一网办理”,全市营商环境日趋优化,但是与市场的需求,群众的期盼仍有一定差距。
 
建议:
 
一、加快推进新型的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水平,推行政务服务集中办、基层办、就近办、无差别办,全面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一窗受理”“最多跑一次”。进一步优化事项办理流程,不断扩大全程网办和全省通办事项范围。
 
二、打造“数字儋州”政务云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一朵云、一张网”,实现全市云网连接,基础设施层面实现资源可统一调配、系统可对接兼容、数据可交换共用等,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儋州市城市大脑”。健全全市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打造全市统一、可信、可靠、安全、鲜活的“数据库”,为创优营商环境提供大数据支撑。
 
三、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优化营商环境措施,牢固树立“店小二”意识,充分对接企业的办事需求,聚焦企业反映的问题,予以回应和解决。
 
四、加强工作部门队伍建设,强化对窗口服务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进一步优化流程再造,压缩审批承诺时限,加快建立全市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政务服务事项及时更新、线上线下标准统一。
 
 
 
汪文英委员(代表民进儋州市委员会):
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补齐儋洋一体化发展短板
 
为推动我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针对当前我市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创新驱动发展意识不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薄弱、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科技创新投入不够和科技创新平台缺乏等问题,建议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谋划和夯实我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切实补齐儋洋一体化建设科创短板。
 
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将创建创新型城市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二、建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夯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基础。以改革激活资源、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提升政府效能。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计划,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探索和推广“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协同模式,争取海南开放创新合作机制在儋州落地。加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石化相关高校引进力度,加强与石化新材料院士工作站交流合作,增强新材料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推动儋州市政府与中国热科院签订的“关于全面加强成果转化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见效,以示范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以赛引才、专项引才等多种方式,探索“资本+项目”“企业+项目”等引才模式。加大科技金融改革力度,出台科技金融政策,健全“政府+银行+担保+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活科技金融。
 
王威委员发言:
打造东坡文化品牌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东坡文化品牌,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积极推动文旅融合、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打造我市东坡文化品牌存在基础设施不强、工作经费不足、文化活动不多等问题。
 
建议:
 
一、挖掘历史题材,主动整理东坡先生的诗词、文赋、书法等成就,从讲述儋州故事开始,传播东坡文化。
 
二、完善文化设施,在市区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定期举办各种艺术作品展览。在中和古镇,要适当配备一些小型的艺术馆、展览厅。加快建设儋阳森林公园里的文化配套设施,让其成为发扬光大东坡文化的重要阵地和交流场所。
 
三、开展文化活动,继续与黄冈、惠州、眉山等联盟城市举办东坡文化节。开展东坡文化论坛、东坡诗词朗诵会、东坡美食品尝会以及各种书画作品展览等活动。
 
四、扩建东坡书院,把东坡书院打造成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文化旅游打卡地。
 
五、支持工作经费,鼓励积极研究、弘扬和传播东坡文化,争取多出文艺作品,多出研究成果。
 
六、延伸文化产业链接,设计制作一系列旅游纪念品。建设一些上档次、有品位的农家乐和旅游民宿。结合儋州调声、山歌等地方特色文艺体裁,创作一台以歌舞剧为主的驻场演出。
 
雷智博委员(代表市政协提案与社会法制委员会):
加快建设自贸港背景下更高水平平安儋州
 
我市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成立了儋州市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儋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方案》。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有待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体系有待完善、打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仍存在薄弱环节、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合力不足等问题。
 
建议:
 
一、以党建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严抓实平安海南建设考评工作。
 
二、以网格员为重点,深化组织建设,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将综治警务网格与基层治理网格高度融合。
 
三、以“智”造为抓手,建设便民服务响应、网格化系统、行政执法监督平台等若干应用,使“智慧儋州”建设加速推进。
 
四、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全力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基层单位联合村(居)委会常态化到基层一线开展释法说理、答疑解惑等活动,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以新媒体为载体,运用“两微一端”、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发动群众主动编写、自觉传唱普法调声山歌,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让法治宣传教育遍地开花。
 
孙洲委员发言:
推进儋洋一体化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为全力推进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创建海南自由贸易港先行区、示范区,围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海南自由贸易港区域中心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目标提出建议。
 
建议:
 
在港航方面,一是适度超前编制《洋浦港总体规划》,增加粮油储运、加工专用码头和生产基地规划,通过自贸港途径争取中央支持,扩大油气储运码头和基地规模,重新规划白马井中心渔港。二是加快洋浦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申报,建议事前由市主要领导带队到交通部和国家发改委进行沟通,由投资运营主体与市交通局、发展改革委共同组织建设方案编制,争取2023年完成申报。三是加快组合港建设,增加直航航线,由牵头部门对接两地港口企业、船公司、货代,就开通直航航线的货量、成本进行测算,缺口部分给与资金支持;开通直航航线,稳定运营3个月以上,对接两地海关,完成两地海关监管互认。进一步加快海口-洋浦、洋浦-深圳、洋浦-广州、洋浦-北部湾等组合港建设,开通直航航线,增加洋浦港集装箱吞吐量。
 
在道路交通方面,优化洋浦、滨海新区主要道路交叉口信号配时,有效利用道路设施,提高交叉口的服务水平。加快儋州工业园至滨海新区通海大道连接线建设,确保王五片区连接滨海新区通道的畅通。
 
在航空方面,加快儋州民用机场建设。
 
在铁路方面,加快捷运系统建设,增加白马井站至美兰站、凤凰机场站高铁经停班次,调整高铁到站时间;增加洋浦、那大、白马井至海口、三亚机场巴士快线。
 
桂金德委员的发言:
出台支持互联网产业及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目前,入驻儋州市互联网产业城企业涵盖软件研发、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服务外包、游戏动漫、网红经济等板块,解决就业人员2000余人。同时,也有一大批知名企业将总部迁到我市,极大的带动了我市经济发展。但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互联网企业在产业规模和内部结构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技术储备普遍较弱,人才流失严重,缺乏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互联网产业投融资体系还不健全等问题。
 
建议:
 
一、为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进一步明确对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二、落实扶持互联网产业发展政策,逐一落实互联网产业的人才、税收、融资、活动宣传、办公场地租金等扶持补贴政策。认真落实好互联网创新创业城装修、配套设施、办公场地租金等扶持政策。
 
三、多措并举培养和引进人才,要通过“筑巢引凤”,大力引进市外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抓好本土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
 
四、出台支持有关企业总部落户的政策及税收政策,利用招商推介会、以商招商等方式引导企业总部落户儋州,在办公用房、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各方面提供政策全面支持。提供“一站式”政府服务,为总部企业提供证件办理、政策咨询等服务。建立总部企业部门领导牵头挂钩的联系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问题,以推动企业总部落户儋州后不断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