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套娃”收费三步走,还观众看电视的自由 - 新京报快评

来源: 儋州广播电视台 点击:18942 收藏
三个治理阶段,先易后难、环环相扣,稳扎稳打,直指“套娃”收费的“病灶”。



▲资料图:智能电视。图/IC photo
电视“套娃”收费乱象有望得到彻底规范治理。
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表示,对电视“套娃”收费问题,将分三个阶段全力推进治理工作。
第一阶段,今年内逐步实现收费包压减40%,提升消费透明度。第二阶段,明年上半年规范电视运营和收费。第三阶段,明年年底健全有线电视、IPTV、OTT三大业务体系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电视“套娃”收费问题“治得住、不反弹”。
电视“套娃”收费,舆论诟病已久,如今主管部门明确了治理思路与阶段,让电视“套娃”收费不再是笔糊涂账,让看电视不再那么难,无疑切中民众痛点,是件惠民生、解民忧的好事。
一直以来,看电视难、看电视贵,成为不少人心中之鲠。一方面,从操作步骤看,如今看电视,早已不是“开机、选台、观看”那么简单了,电视界面上的各种专区、推荐内容、广告植入等就如同信息洪流,让人眼花缭乱,“家里有俩遥控器,有时候摆弄半天也调不出来频道。”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电视的发展与普及,海量网络资源、各类应用程序集纳其中,不同平台甚至不同专区会员都不兼容,哪怕充了会员,还要“单片付费”,看个电视,消费者稍不注意就陷入被迫消费、连环充值的套路里。
这些“难”“贵”“烦”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如今的电视成为了各路商家逐利的平台。内容服务方、牌照持有方、平台运营方、电视硬件厂商等各路人马“混战”其中,终端消费者自然就要面对难明就里的各类“程序设定”。
智能电视在舆论场上的“槽点”,固然有技术升级致使用门槛升高的原因,但各种利益主体参与其中,多种收费模式镶嵌于内,无疑让智能化本应带来的便利度遭到消解。所谓“套娃”收费既是商业博弈的结果,也是商家“分肥”的必然。
所以,智能电视被吐槽的收费包数量多、收费主体多元、收费不透明等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操作难题,背后牵涉到的是整个智能电视行业复杂的生产、运营体系。对此,既需要强有力的治理办法,也要有系统化解题思路。
主管部门提出的“三步走”治理路径,先从明面上解决“收费包”的问题,将其数量压减40%,并提升透明度;再着眼于运营和收费的规范化,哪些内容要收费、怎么收费都得有个明确标准,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更是对商家在逐利冲动下变花样收费的规范。
最后,则是针对当前智能电视行业的三大业务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这是对整个行业的系统化治理,也是从源头遏制“套娃”收费问题的釜底抽薪之策。
三个治理阶段,先易后难、环环相扣,稳扎稳打,直指“套娃”收费的“病灶”。但若取得预期成效,仍然需要下一番真功夫。
除了主管部门要下定决心,按总体规划推进治理进程,也离不开行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智能电视相关平台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开拓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提供更加便捷、高质量的服务,而不是只知道薅羊毛,使劲“套娃”。
消费者不妨也对类似收费多些警惕,在购买、使用智能电视时,如遇不合理收费问题,及时反映、举报。
希望在主管部门强有力的治理下,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彻底规范电视“套娃”收费乱象,让看电视不再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