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角潭蹲点记③丨坝上田间党旗红的三个奥秘!

来源: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点击:17598 收藏

开篇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当前,海南全省上下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进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海南省融媒体中心联动儋州市融媒体中心把深入开展“走转改”和大兴调查研究有机结合,编委带队,沉到一线,推出“蹲点记”融媒报道,通过挖掘鲜活案例、典型故事,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展现海南自贸港建设给企业和群众带来的真实变化。今起,“这里是儋州”公众号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儋州市境内的北门江干流,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保障儋州市及洋浦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水源。距离天角潭水库下闸蓄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库区的移民安迁工作进展如何?鱼儿们的洄游通道恢复了吗?饱受季节性干旱困扰的儋州北部地区将发生哪些改变?


近日,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联动儋州市融媒体中心在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进行蹲点采访,记录那些与天角潭相关的人和事,在党旗飞扬的大坝之上,写下《天角潭蹲点记》。

 

坝上田间党旗红的三个奥秘

 
 

“感谢项目参建各方的工作人员,解决了我们移民户的很多实际困难,我们相信,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陈瑞华的话发自肺腑。

 

他说,在项目参建各方工作人员的身上,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他真正看到“一个项目造福一方百姓”的故事。

 

这也是我们此次蹲点采访,想要解答的问题——一项大国工程,与人民群众之间,因何产生联系、取得共识?

 

这是关于工程如何做、怎样干的问题,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作为保障海南西部地区工业、农业用水的大国工程,天角潭给出了三个答案。

 

▲俯瞰建设中的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记者 李昊 摄

 

第一个答案,在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的坝上被找到。答案在于党建引领,在于党员冲锋。

 

去年5月15日,汛期如约而至,根据往年水文监测,天角潭水利枢纽主坝必须建到38米高。可是,此时的主坝还有很多区域没能建到38米,差距最大的区域,足足差了5米。

 

一旦主汛期来临,这5米的差距,有可能被洪水漫过,危害下游群众。为了完成建设任务,当年5月24日,主坝混凝土浇筑红旗班组正式成立,班组成员李吉鹏和同事们一起,顶着烈日,定下工期,白天黑夜连轴转,终于在一个月之后,主汛期来临之前,把主坝建到了38米。

 

人晒黑了好几度,那一个月里,李吉鹏只回过一次家,“我是党员,急难险重必须要上。”

 

以具体施工项目为单位,成立的红旗班组和党员突击队,不止出现在天角潭,在海南省水电集团参与建设的迈湾、红岭、南繁等水利枢纽工程现场,都能看到飞扬的党旗红。

 

一个个基层党组织,成为攻克项目难关的战斗堡垒。党员冲锋在前,树立榜样,也在传递着“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俯瞰建设中的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记者 李昊 摄

 

第二个答案,在更多水利枢纽的工程现场被找到。一次次党课,是精神洗礼,也是加油站。

 

梁轩玮曾在南繁基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工作,项目地处荒野,忙碌一天,回到临时驻地,已是满身疲累。“身体累,精神却很空虚。”日复一日,梁轩玮觉得迷茫。

 

直到项目上开起党课,梁轩玮有了新感悟,“听着宣讲老师讲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突然发现,我们也有共同点。”

 

党课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宣讲,后半部分是讨论。大家聊着一天的工作,讨论着施工难点,有人说,这项工程建好之后,大家都是南繁种业事业的参与者。

 

“那么崇高的事业,一下子离我们很近,工作突然就有了动力。”在梁轩玮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条条灌渠保障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供水,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的同时,实现节水治污、优化海水,与天角潭、红岭等水利枢纽一起,成为“六水共治”生动样板。

 

党课,也出现在其他工程项目现场。在天角潭,建管部经理王浪给同事们上党课,从主题教育说到项目施工,既凝聚大家的思想,也交流一天的业务。“很受用,党课提高觉悟,交流促进业务,大家感觉很充实。”建管部副经理张雷祖体会颇深。

 

▲5月18日,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开始乔迁新居。记者 郑光平 摄

 

从坝上到田间,在千百万亩农田上,我们找到了第三个答案——党建共建,如同水流四方,汇聚起强大的能量。

 

今年3月,北门江下游水量减少,周边的峨蔓、光村等乡镇出现季节性缺水。当时正是插秧季节,通过与当地村党支部的党建共建交流,项目方得知农户希望进行临时供水。

 

可是,临时供水将会影响施工进度,增加供水成本。“如果不进行临时供水,农户田地用水如何保障?”王浪组织建管部临时党支部开起了讨论会,出乎意料的是,明知会耽误工期,党员们还是一致同意临时供水。

 

施工暂时停下,装上两根临时供水管,设置5台抽水泵,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临时供水。

 

曾经龟裂的土地开始湿润,旱田变回水田,秧苗插上了,农户的生产得到保障,项目方却因此直接增加50多万元的成本投入。

 

在海口市三门坡镇文岭村,红岭灌区田间工程临时党支部通过与文岭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了解到乡亲们希望田间工程能充分保障小龙虾养殖的用水需求,同时完善当地水利设施。

 

经过与设计单位沟通,重新完善设计方案。一个多月之后,一条条管、渠、沟穿越农田,回应了乡亲们的诉求。

 

▲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房屋映入眼帘。记者 郑光平 摄

 

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征迁动员时,来自各单位的150多位党员共同展开细致工作,就连移民户中的党员群体也被发动起来。

 

73岁的西庆农场移民户羊文德,带头签署搬迁协议,凌晨3点排队,第一个选房,“我是老党员,当然要起带头作用。”

 

羊文德主动成为移民户群体中的临时“动员干部”,做起邻居们的思想工作,“我们不缺水,可是有很多人面临用水不足,我们也应当为他人着想。”

 

当集中搬迁仪式结束,陈瑞华搬进新家,曾经的瓦房彻底成为过去;当南正西苑有了烟火气,儋州北部地区的季节性缺水困境,将随着天角潭水利枢纽的下闸蓄水,同样成为过去。

 

“一个项目造福一方百姓”的故事,在阳光灿烂的海南西部,照进了现实。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胡续发 贺立樊 梁振文
儋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羊文彪 牛伟
{$}